他算是知道自己已经难逃一死了,又何必再摆出什么“忠君之道”
竟是想将罪过全部推脱到他身上
能推脱得了吗没听天幕都说你才是罪魁祸首
“可笑当真是可笑极了哈哈”
“咱家已是无话可说,陛下可还有话可说”
王振摆出一副“洗耳恭听”之姿态,更是让朱祁镇脸色难堪至极也难看至极
朝堂之上,众大臣冷眼看着这一幕“闹剧”,简直觉得“笑料百出”,也当真是可笑至极。
朱祁镇又跌坐回了龙椅上。
这次却将目光放在朱祁钰身上,心想若是他不堪为国君,那谁可堪为朱祁钰吗
朱祁镇骤然攥紧双拳,而后继续听天幕说下去
再来详细说说土木堡之变后,明朝这边的一切应对及动荡变化。
以于谦等人为首,除了诛除宦党,平息民愤,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王振等抄家灭族,由此打击了宦党的气焰,初步稳定了内部之外,于谦还提出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的口号,拥立朱祁钰即位,这样便使得也先的阴谋不能得逞。
再次,举荐人才,调兵遣将,妥善安排。
另以名将指挥京城的火器部队,骑兵部队,以及镇守大同,宣府,居庸关,紫荆关等重要关口,并严惩了一批贪生怕死,玩忽职守的将校。
此外,于谦还改革了军制,把传统的“三大营”改为10个团营,使其更加适应防御作战的需要。
于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整军备战,明军兵精粮足,士气大振,能够严阵以待。
这些是用于稳定内部的方针政策等。
秦王宫。
嬴政点点头,如此倒是有条不紊,应急准备迅速妥当。
蒙恬和王翦等将领也是认同点头,这于谦倒真是不错。
关于作战部署上按照明朝的体制,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。
但朱祁钰专门下令,授予于谦“提督各营军马”的重任,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,将士凡有违抗军令者,于谦有先斩后奏之权,于是,于谦便担负起了全权指挥北京保卫战的重任。
之后为了能够方便去统一部署,以共同抗击瓦剌,于谦升任兵部尚书,积极备战。
与此同时,于谦还注意提拔一批有才能的将领,然后还从各地调来兵力,日夜赶造武器,装备军队。
接着在北京周围布置兵力,严把九门,注意日夜操练军队,迅速地提高战斗力。
随后两京,河南,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。
再之后,于谦严整军纪,并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,分守九城,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这样一来,就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,以战为守,分调援军,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,可随时准备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
“好当真是不错”
刘彻不禁赞叹了一声。
社稷为重,君为轻。
还有一个接一个的作战部署,以及稳定内部等,这一步步的应对之策,可以说是兼顾有之了。
除了于谦之外,还有那朱祁钰也真是不错,命令果断,也是能与瓦剌决战的一大保障。
明朝朱棣时期
一直听到这里,朱棣真是不由得连连点头,还好比北宋幸运的是,他大明还能有人可应对此等危机。
比起重用于谦的朱祁钰,那宠信宦官的朱祁镇,在朱棣这里,简直更面目可憎起来
如此对比,差距真是甚为明显
这朱祁镇不堪为帝。
除了稳定内部,以及一系列的作战部署外,于谦还认为,土木堡之战的失利,犯了许多兵家之大忌,其中后勤保障没搞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。
如20万明军长期在风雨中辗转,军粮不备,军械不习,运输不及时等。
连唯一的饮用水源都被切断,在人饥马渴的情况下,是不能打胜仗的。
因此,在于谦上任后,首先实行正确的后勤方略,从人力,物力,财力等各方面积极做好后勤准备。
在人力准备方面,着重整顿,充实京军。
京军的主力在土木堡之战中覆没后,京城中就只剩下部分守城部队,于是为了迎接战斗,于谦开始重组京军。
他急调两京,河南的备操军,沿海的备倭军,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,以及浙江兵来到北京,使京城兵力由数万人迅速增加到22万多人,形成了兵力数量上对于瓦剌军队的优势。
除此之外,还派遣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,前往京畿,山东山西等地招募兵员,进行应急训练,以备补充。
唐朝李世民时期。
李世民听得不由点头“这人力方面的调遣与准备,确实很充分。”
尉迟恭以及程咬金等武将也是连连点头。
那瓦剌军继续南进,如此紧急情况之下,还能做到如此,这于谦之能确实不容小觑,可见这大明也确实气数未尽。
在武器装备的筹措方面,于谦也想尽了办法。
当时,京城军中仅有十分之一的将士有盔甲,兵器也严重不足,为此,于谦一方面命令工部加紧赶制,一方面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,共126万件调入北京,以补充守城部队。
同时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各类装备武器等,并更换了明军的战服以及军旗等。
在粮食储备和运输方面,当时,供应北京的粮食有数百万石储备在东郊的通州,可供京师军民一年的食用,可是由于短期内无法将其运到北京,有人担心被瓦剌利用,主张将这些粮食烧毁。
但于谦不同意,他认为,这些粮食是宝贵的财富,是京城保卫战的重要物质基础,如果没有粮食,军队就会不战自溃,因此,于谦采用了一切措施运粮。
除官府征用的500辆大车昼夜运粮外,还动员百姓及官兵的家属,亲友自备车辆前往通州运粮。
并且于谦还提出,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,除运费外,另发白银一两,以资鼓励。
于是重赏之下有勇夫,在于谦的督促下,运粮队伍川流不息,昼夜往返。
不几天工夫,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,从而使军心大振,也稳定了民心而在此基础上,于谦还下令官兵皆预支半年禄饷,众从皆欢呼雀跃,也更是极大的凝聚了民心
听到这里,历朝历代诸人不禁心生赞叹。
这种种举措,真能说一句有先见之明,也有用兵作战,定国安邦之才能
当然,人力方面不止有充实京城军队,于谦还着重发动群众
他将全城军民都动员起来,以备战备荒。
如将城内的木土,瓦匠,石匠等统一编成工程队,然后来进行训练。
还筹集了各种工具材料等,组织力量加固周边城墙,增修了京城九门,加强了城防,同时还命令工部组织人员在城墙堞口设置门扉,在城东、西、南面城墙上绑上沙栏木,进一步增强了北京城池的防御性能。
除此之外,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,于谦还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,以及山西河北等地民众,拿起武器,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,以切断其后退之路。
而这果真在之后起到了作用在瓦剌军改为进攻彰义门之时,由于监军太监率领骑兵冲击敌阵去抢攻,使得明军阵势陷入混乱,瓦剌军乘势反击,追到德胜门外,于此万分危急关头,当地居民纷纷登上房顶,以砖石迎战瓦剌军。
而后于谦派出的援军也及时赶到,借此打退了瓦剌军的反扑。
朱元璋不禁心下震动,军民一心啊。
不过又是监军太监
朱元璋皱了皱眉,这宦官太监,当真是要好好思量一番了。
总之,也先在进攻北京的过程中,到处遭到军民的抵抗和不断袭击,各地的百姓民众自动组织起来,抗击瓦剌军的掠夺,而北方边陲重镇的守兵们,也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,誓死保卫国土。
于是也先进攻北京各门屡次遭到失败,中路军在居庸关的进攻也受挫等,之后又获悉明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,唯恐后路被切断,便于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马,挟持明英宗朱祁镇由良乡向紫荆关撤退。
但瓦剌军队在撤退的路上,还要一路烧杀抢掠,掠夺了许多物资和人口。
就想问问,被“挟持”的明英宗朱祁镇,难道都看不到这些吗
结果跟人家回去之后,被好吃好喝招待着,于一年左右回来后,再之后的之后,不仅平反王振,为其建庙祭葬招魂,甚至也给瓦剌的也先在京城建庙因为朱祁镇认为是也先放他回来的
什、么
给也先在京城建庙
京城
岂止是历朝历代诸人都“惊呆”了,明朝朱祁镇时期的众臣更是难以言说,甚至目眦欲裂
那是谁那是瓦剌敌军的首领
结果不止是平反王振,为其建庙祭葬招魂,甚至还为瓦剌也先在京城建庙
朱祁镇怎能如此
面对群臣激愤,朱祁镇也是瞠目结舌,面露惶然。
他摇着头,张嘴想要争辩一二句
“朕朕没做”
是啊,没做是还没做
哪里是也先放朱祁镇回来的。
明明是也先率军退至塞外,数次南下,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得逞,然后鉴于政治诱降落空,军事进攻又遭失败,而且在长期的战争中,还损失了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,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等等。
这才在万般无奈之下,于景泰元年,即公元1450年八月,无条件的释放了明英宗朱祁镇,遂恢复了与明朝之间的臣属关系等。
所以朱祁镇,真的别太爱了,也别太自作多情了,真的很丢人现眼,也很令人作呕,而且恶心至极
没错历朝历代诸人狠狠点头认同真的很令人无言
为敌军首领在京城建庙
就算是那宋朝的宋徽宗以及宋钦宗之流,还有那宋高宗赵构都没有如此吧
到底是怎么想的
难道就因为能活着回来,所以才感恩戴德
我国古代历史上,汉族君主被外族掠去,又无条件释放回国的,这还是第一次,不过为外族首领在国都建庙的,这也还是第一次,还有为宦官建庙祭葬招魂等朱祁镇,真的别太离谱了,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
你和也先才是双向奔赴的真爱吧
堂堂一国之君,为敌对势力的首领建庙,还是在国都,这说出去,真不怕贻笑大方吗
你们之间的“友谊”可真是感天动地啊。
被俘被挟持,都能做到如此,打心眼里将也先当做恩人来感谢。
就是不知道土木堡阵亡的十万将士,几十位殉国的文武重臣等,以及遭受瓦剌入侵,被蹂躏惨死的几十万百姓等等,对于朱祁镇给罪魁元凶祭拜立庙的行为,又会是何种感受与观感
明朝朱祁镇时期。
到此时,朱祁镇只感觉脸上被人狠狠扇了无数个巴掌,脸上充血,脑袋嗡鸣作响,眼前几乎一阵阵发黑
不不这不是他
晕眩过后,朱祁镇望着朝堂之上的大臣们,尤其能算是他的“心腹大臣”们,像是想要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一样,甚至连帝王威仪都不顾了,连忙开口恳切保证道“朕不会这样做不会如此做的”
“现下一切还不晚,朕可发罪己诏,众臣皆可监督朕,朕不会”
朱祁镇做过的离谱之事又何止如此。
他回来之后的其他一些行为,更是令人不耻
朱祁镇瞬间一口气抽在了嗓子眼里,天幕
为何要害他至此,